学生天地经典诵读

四年级

发布时间:2022-05-02 21:39 分类:经典诵读 发布单位: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 点击量:2050 【公开】

四年级

七绝·观潮

毛泽东

千里波涛滚滚来,雪花飞向钓鱼台。

人山纷赞阵容阔,铁马从容杀敌回。 

创作背景

1957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继续健康发展的形势下,于整风过程中出现所谓大鸣大放的局面,但总的看来形势还是好的,国民经济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,以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标志,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已全面展开,政通人和,国泰民安,社会安定。 

1957911日,毛泽东在杭州视察工作时适逢是钱塘江传统的观潮节,毛泽东及其随从人员轻装便服,到最佳的观潮地盐官镇。这里人山人海,他们只得改到镇郊七里庙附近观潮。这天,天气晴热,毛泽东在警卫人员临时搭起的小帐篷内小憩。钱塘江涌潮时,毛泽东就步出帐篷眺望。 

只见涌潮汹涌,海塘相撞,层层浪花,仿佛千堆雪。毛泽东凝神沉思,直到江面渐渐地平静,他又才回到椅子上,问警卫员潮水是怎样形成的,又将月球潮汐的理论向他们讲了一遍,并且说:南宋的时候,钱塘江可直到杭州,那时我们可以站在吴山上观看了。现在钱塘喇叭口因为泥沙堆积变小了,所以就要跑到海宁,再过几百年,海宁也要看不到潮了。后来,他又面对钱塘江凝视、思考,吟成了这首《七绝·观潮》。

词语注释

雪花:浪花钓。

鱼台:即钓台,在钱塘江中段的富春江边,相传为东汉严光(子陵)隐居垂钓处。

人山纷赞:聚集观潮的人很多,大家一边观潮一边赞叹阵。容阔:指江潮像千军万马排列成的阵容,非常壮阔

铁马:配有铁甲的战马,借喻雄师劲旅。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:夜阑卧听风吹雨,铁马冰河入梦来。钱塘江涌潮袭来时,波涛汹涌,如闻十万军声。 

译文

千里钱塘的波涛滚滚而来,雪浪飞花的潮水涌向钓鱼台。

人山人海大赞江潮阵容壮阔,犹如铁甲战马从容杀敌后回返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竹里馆

(唐)王维

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

深林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 

创作背景

《竹里馆》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。王维早年信奉佛教,思想超脱,加之仕途坎坷,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。正如他自己所说:晚年惟好静,万事不关心。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,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。诗人是在意兴清幽、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、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,而命笔成篇的。

词句注释

竹里馆:辋川别墅胜景之一,房屋周围有竹林,故名。

幽篁(huáng):幽深的竹林。

啸(xiào):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,类似于打口哨。

深林:指幽篁

相照:与独坐相应,意思是说,左右无人相伴,唯有明月似解人意,偏来相照。

长啸:撮口而呼,这里指吟咏、歌唱。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。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。

译文

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,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。

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,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冬夜读书示子聿

(宋)  陆游

古人学问无遗力,少壮工夫老始成。

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 

创作背景

这首诗是诗人于庆元五年(1199年)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聿的,此时陆聿二十一岁,正值少壮。诗人在冬日寒冷的夜晚,沉醉于书房,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。窗外,北风呼啸,冷气逼人,诗人在静寂的夜里,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,写下了这首哲理诗并满怀深情地送给了儿子子聿。

词句注释

示:训示、指示。

子聿():陆游的小儿子。

学问:指读书学习,就是学习的意思。无遗力:用出全部力量,没有一点保留,不遗余力、竭尽全力。遗,保留,存留。

少壮:青少年时代。工夫:做事所耗费的时间。始:才。

纸:书本。终:到底,毕竟。觉:觉得。浅:肤浅,浅薄,有限的。

绝知:深入、透彻的理解。躬行:亲身实践。行,实践。 

译文

古人学习知识是不遗余力的,终身为之奋斗,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,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。

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,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,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,必须亲身去实践,方能学有所成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从军行

王昌龄
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 

创作背景

据《汉书》载:汉武帝时,曾遣使通大宛国,楼兰王阻路,攻截汉朝使臣。汉昭帝元凤四年(公元前77霍光傅介子去楼兰,用计斩杀楼兰王。唐时与吐蕃在此交战颇多,王昌龄诗中借用傅介子斩楼兰王典故,表明征战将士誓平边患的决心。一首绝句仅短短四句,内涵极其丰富。一般说,诗总以描写具体形象为要,忌直白的议论。此句却纯是议论,但用得恰到好处,使诗跃入了一个新的高度,思乡与豪情壮志如此融洽无间,这只有王昌龄那样的大手笔始能驾驭自如。

 

注释

青海:指青海湖,在今青海省。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,置神威军戍守。
长云:层层浓云。
雪山:即祁连山,山巅终年积雪,故云。
孤城:即边塞古城。
玉门关:汉置边关名,在今甘肃敦煌西。一作雁门关
破:一作
楼兰:汉时西域国名,即鄯善国,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。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,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。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。
终不还:一作竟不还

译文

青海湖上乌云密布,连绵雪山一片黯淡。边塞古城,玉门雄关,远隔千里,遥遥相望。守边将士,身经百战,铠甲磨穿,壮志不灭,不打败进犯之敌,誓不返回家乡。 

韵译

乌云密布的青海湖黯淡雪山,

遥遥望着边塞孤城玉门雄关。

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,

不打败进犯敌人就誓不返乡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送友人

(唐)李白

青山横北郭,白水绕东城。

此地一为别,孤蓬万里征。

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。

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 

创作背景

此诗创作时间、地点不明。安旗《李白全诗编年注释》认为此诗:诗题疑为后人妄加······其城别之池当在南阳。并将此诗创作时间定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(738年)。 [3]  郁贤皓疑为于玄宗天宝六载(747年)于金陵所作。

词句注释

郭: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。

白水:清澈的水。

一:助词,加强语气。名做状。

别:告别。

蓬: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,干枯后根株断开,遇风飞旋,也称飞蓬。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。

征:远行。

浮云游子意:曹丕杂诗》:西北有浮云,亭亭如车盖。惜哉时不遇,适与飘风会。吹我东南行,行行至吴会。后世用为典实,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。浮云,飘动的云。游子,离家远游的人。

兹:声音词。此。

萧萧:马的呻吟嘶叫声。

班马:离群的马,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。班,分别;离别,一作 

 

译文

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,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。

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,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,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。

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,夕阳徐徐下山,似乎有所留恋。

挥挥手从此分离,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,似乎不忍离去。 

 

 

 

 

别董大

(唐)高适

千里黄云白日曛⑵,北风吹雁雪纷纷。
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⑶?

创作背景

这两首送别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六载(747年),送别的对象董大的身份尚无法确定。敦煌写本《唐诗选》残卷题为《别董令望》,此董令望不可考。有学者认为,董大就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。天宝六年春,吏部尚书房琯被贬出朝,门客董庭兰也离开长安。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,到处浪游,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。天宝六年冬,高适与董庭兰会于睢阳(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南),写了《别董大二首》。

 

 

注释

董大:名不详。或以为指董庭兰,当时有名的音乐家,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,故称董大

黄云:天上的乌云,在阳光下,乌云是暗黄色,所以叫黄云。白日曛(xūn):太阳黯淡无光。曛,即曛黄,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。

谁人:哪个人。君:你,这里指董大。

译文

千里黄云蔽天日色暗昏昏,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。

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,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?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(宋)雷震

草满池塘水满陂,山衔落日浸寒漪。

牧童归去横牛背,短笛无腔信口吹。 

创作背景

雷震,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。是南昌(今属江西)人,宋度宗咸淳元年(1265年)进士。从这首诗风格看,这首诗约作于作者晚年隐居,游览农家之时(很可能为宋度宗年间)。

注释

陂(bēi):水岸。

衔:口里含着。此指落日西沉,半挂在山腰,像被山咬住了。浸:淹没。寒漪:带有凉意的水纹。漪(),水波。

横牛背:横坐在牛背上。

腔:曲调。信口:随口。 

译文

绿草长满了池塘,池塘里的水呢,几乎溢出了塘岸。远远的青山,衔着彤红的落日,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,闪动着粼粼波光。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,往家里走去;拿着一支短笛,随口吹着,也没有固定的声腔。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闲居初夏午睡起

(宋)杨万里

梅子留酸软齿牙,芭蕉分绿与窗纱。

日长睡起无情思,闲看儿童捉柳花。

创作背景

初夏时节,闲居无事,此时奔竞之心尽消,与自然贴近,与儿童贴近,情绪得到交流,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。这两首诗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微妙的情境,第一首写午睡初起,没精打采,当看到追捉柳絮的儿童时,童心复萌,便不期然地沉浸其中了。

注释

梅子:一种味道极酸的果实。软齿牙:一作溅齿牙,指梅子的酸味渗透牙齿。

芭蕉分绿:芭蕉的绿色映照在纱窗上。与窗纱:《四部备要》本《诚斋集》作上窗纱,此据《杨万里选集》。与,给予的意思。

无情思:没有情绪,指无所适从,不知做什么好。思,意,情绪。

捉柳花:戏捉空中飞舞的柳絮。柳花,即柳絮

半弓:半弓之地,形容面积极小。弓,古时丈量地亩的器具,后为丈量地亩的计算单位。一弓等于1.6米。

掬:两手相合捧物。 

译文

梅子味道很酸,吃过之后,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;芭蕉初长,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。春去夏来,日长人倦,午睡后起来,情绪无聊,闲着无事观看儿童戏捉空中飘飞的柳絮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

(清)郑燮

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 

创作背景

《竹石》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这首诗是一首咏诗。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,而是竹的刚毅。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。开头一个字,一字千钧,极为有力,而且形象化,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。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字,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。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。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。不管风吹雨打,任凭霜寒雪冻,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,傲然挺立。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,极言考验之严酷。这首诗借物喻人,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,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。全诗语言质朴,寓意深刻。

注释

咬定:咬紧

立根:扎根。破岩:裂开的山岩,即岩石的缝隙。

千磨万击:指无数的磨难和打击。坚劲:坚强有力。

任:任凭,无论,不管。尔:你 

 

译文

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,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。

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,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。

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劲顽强中,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观书有感

(宋)朱熹

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

问渠那得清如许?为有源头活水来。

创作背景

庆元二年(1196年),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,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(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)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。在此期间,他往来于南城、南丰。在南城应利元吉、邓约礼之邀作《建昌军进士题名记》一文,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。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、吴常兄弟之邀,到该村讲学,为吴氏厅堂书“荣木轩”,为读书亭书写“书楼”,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《社仓记》,还在该村写下了《观书有感二首》。这是其中一首。

注释

方塘:又称半亩塘,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(后为南溪书院)内。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,故尝有《蝶恋花·醉宿郑氏别墅》词云:“清晓方塘开一境。落絮如飞,肯向春风定。”鉴: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。镜子;也有学者认为镜子。指像鉴(镜子)一样可以照人。

“天光”句: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,不停地变动,犹如人在徘徊。徘徊,来回移动。

渠:它,第三人称代词,这里指方塘之水。那得:怎么会。那:同“哪”,怎么的意思。清:清澈。如许:如此,这样。

为:因为。源头活水: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,从而不断积累,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、运用和探索,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,就像水源头一样。

译文

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,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。

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?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

 



上一篇 : 五年级| 下一篇 : 三年级

评论

还能输入140

用户评论

Copyright© 2023 wuhaneduyun.cn All rights reserved    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4167号   鄂ICP备13001992号-14
主办:武汉市教育局    
学校地址: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第四小学